web渗透测试

安全渗透测试,网站渗透测试,渗透测试服务,网络渗透测试,kali渗透测试

黑客全球变冷(全世界黑客)

本文目录一览:

本人喜欢幻想,老是想着世界大战,或者世界末日之类的,有没有比较经典的此类电影啊?2012 就算了,

全球变暖导致世界末日的,《未来水世界》

全球变冷导致世界末日的,《后天》

太阳能超级爆发导致世界末日的,《先知》

月亮被地球吸引的坠落导致世界末日的,《月陨天劫》

同上类型的彗星撞地球

绝世天劫

地心毁灭

太阳浩劫

日本沉没

天咒

生化病毒系列的

《我是传奇》

《生化危机3》

惊变28天

惊变28周

活死人黎明(新版)

活死人之地

丧尸出笼(老版)

毁灭倒数

秋劫

高科技机器人导致世界末日的,《黑客帝国》,《终结者》,《AI》,《机器人9号》

外星人导致世界末日的,《独立日》,《地球战场》

全球气温是变暖还是变冷变暖和变冷是因为

世事总是笼罩在扑朔迷离的状态下,人们愈想看清楚就愈会陷入迷茫当中。维基解密如是,气候变暖如是。为什么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天气还这么冷?全球变暖趋势是不是真像某些媒体所言是一些国家的阴谋?碳交易与冰冻圈有什么内在联系?大家渴求有一个真正的明白人为我们释疑解惑。

为此,《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学家秦大河。秦大河院士长期从事冰川和极地研究,多次组织南、北极和亚洲腹地及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考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并从理论上阐明雪的暖型、冷型和交替型密实化过程,建立了定量划分标准。

同时,秦大河院士作为国际冰冻圈科学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著名学者,他还长期组织和参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的编写。IPCC为人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秦大河本人也于2008年获得了有“气象诺贝尔奖”之称的第53届国际气象组织奖(IMO奖)。

记者:2009年11月份的“气候门”事件使公众对全球变暖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您如何看待全球变暖这一事件?

秦大河:自从提出气候变化以来,不同领域的专家,都对这个领域的命题非常感兴趣。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在科学上是正常的,但是科学答案往往是有选择性的。我谈的观点,代表气候变化的主流观点,即IPCC这样一个科学团体的共同声音。在我看来,全球气候是变暖的,气候在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自1860年以来,全球的平均温度升高了0.75度。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全球平均气温增高了0.75度;第二,全球变暖并不表示每一个地方都变暖。就好像我们总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并不代表每个家庭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注意这第二点特别重要,有些人拿某一个单点来驳斥科学数据的结果,那是不科学的。

关于“气候门”,我想说,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开幕前,俄罗斯的一个网站,公布了黑客盗取的来自一个气候研究中心的数据和相关方面的科学家私人谈话的记录。而事实是,这个气候研究中心就是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的Climatic

Research

Unit(简称CRU),该组织在全球气候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气候门”之后,CRU的数据经过了半年多的第三方的调研和听证,被指出结论很科学,没有问题。而一些科学家私人谈话的记录中透露出的一些不支持气候变暖的数据被人为删掉,只是科学家们根据数据筛选的原则,把不合理的筛选掉了。现在大多数气候科学家,依然最喜欢使用CRU的数据。BBC播出的那部《全球变暖大骗局》纪录片,BBC驻上海的领事发布声明正式澄清不代表BBC的观点,不代表科学界的主流观点。

那为什么出现“气候门”呢?我在此提示一点,既然哥本哈根会议是一个政治会议,某些国家的利益集团是不大同意的,在这个时候如果能够从最根本上把支持的数据搞垮,那么全球变暖就会变成谎言。也正因为如此,媒体报道才会左右摇摆,当然现在媒体也不大出声了。这个无可非议,我认为记者就是要拿最新研究的新闻,供广大读者来了解。

现在人们经常把天气变化和气候变化混为一谈,其实这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每晚的新闻联播以后,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发布全国的天气预报,而不是发布气候预报。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发生的一些气象现象,如刮风、下雨、打雷、沙尘暴、台风等等。天气相对气候而言是一个很短的时间尺度和区域性的一个气象过程,时间从短至几秒钟的一个闪电、一个强雷暴到几分钟的龙卷风,到几天的寒潮或台风。气候则是长时间的天气的平均值,这个长时间,世界气象组织明文规定是30年,如以前用的是1961年到1990年,现在已经2010年了,就定义为1981年到2010年。我们现在所说的气候变化一般就是这个时间段。气候变化就是指气候的平均值和离差值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气候本来应当是典型的正态分布,但是会出现极端热或者极端冷的离差值。最近的气候显示有更多的极端热事件,也有极端冷事件仍然会出现,但是极端热事件在增加,而极端冷事件虽然仍然存在,却减少了。这表明虽然全球变暖了,并不等于没有变冷的事件,只不过少了而已。所以当出现一些低温冷冻灾害的时候,一些人惊呼全球变暖破产了,是不对的,因为那是天气变化,不是气候变化。

我通常会通俗地讲,气候是天气沿时间坐标运动过程中的一定时间段的平均值,或者统计值,所以它必然和天气事件有一定的关系。

秦大河院士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

记者:现在我国的气象数据资料在世界上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气象数据资料是由哪些组织来整理和发布的,它的权威性如何?

秦大河:目前世界上最权威的气象数据应该来自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即IPCC。IPCC是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年建立的一个政府间机构。它的作用是在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的基础上,对世界上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好的现有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这些评估吸收了世界上所有地区的数百位专家的工作成果。IPCC的报告力求确保平衡地反映现有各种观点,并具有政策相关性,但不具有政策指示性。

IPCC设有三个工作组:第一工作组评估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第二工作组的工作针对气候变化导致社会经济和自然系统的脆弱性、气候变化的正负两方面后果及其适应方案;第三工作组评估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方案。另外还设立一个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专题组。每个工作组(专题组)设两名联合主席,其下设一个技术支持组。通俗地来说,第一工作组是搞科学;第二工作组是搞地理,即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第三工作组是经济学、政治学以及世界的环境、外交等等方面的工作。IPCC里的科学家都是经过挑选的,得到国际同行认可的。它要求科学家不但有来自发达国家的,也要有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的,以保持它的地理平衡,实际上是政治平衡,因为气候变化科学太接近于政治了。

我本人作为科学家,从2002年到现在,担任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所以我对IPCC的工作流程非常熟悉。IPCC每个工作组选举两名主席,成为Co-Chair,就是联合主席。每组两个联合主席必须是一个来自于发达国家,一个来自于发展中国家。IPCC自1988年成立以来,分别在1990年、1995年、2005年和2007年,发表了四次评估报告。我们第四次评估报告,3个工作组一共6个联合主席,有3个来自于发展中国家,3个来自于发达国家,比如帕乔里主席,就来自于印度。第四次评估报告之所以成功,之所以对发展中国家是有利的,我觉得和这个设置有莫大的关系。

IPCC除了科学的人员组成之外,还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比如说它的基本的工作原则,第一条就是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IPCC的报告必须在尊重政策的基础上,保持中立,不能偏袒,它有一系列的附加条约。报告并不是我们这些科学家写完就完事,这些报告要经过三轮“大考”,第一轮要送给全世界的同行专家,一段一段地让他们审阅、提意见,之后我们召开全体作者会议,由每章的两位负责人,带领完成本章的七八位专家,对提出的问题,不管是刺耳的还是吹捧的,同意的还是反对的,逐条给予答辩。然后修改出第二个版本,送给政府聘请的专家,再来第二遍Review,再逐条答辩一遍。最后,要把报告的主要文件,浓缩成一张三十页的,叫做SPM,就是决策者摘要,拿到联合国,在各国政府代表团会议上,由我们两个联合主席作为负责人答辩。在通过第四次评估报告时,我和工作组的另外一个联合主席,一位美国科学家进行了四天四夜的答辩。我这么棒的身体,能够走过6000公里跨越南极,而在这儿两天之后我就开始发烧。答辩的时候不能出去,连上厕所都没时间,你必须坐着,回答各个有关专家或单位像炮弹一样激烈的提问,这些提问比我们的报纸要激烈得多。

可以说,在我的科学生涯当中,IPCC的这种科学管理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是我遇到的最好的,最具有权威性的。

目前,IPCC的数据大多来自美国、英国和俄罗斯。很遗憾,我们中国由于科学水平所限,没有独立的数据资料。我国现在最好的资料在中国气象局,但这些资料也主要是1880年以来的数据,大部分是1950年以后获得的资料,平均起来也不过六七十年。也有长的个别站点有一百多年的,但是那些站点的资料,有一部分是教会、有一部分是殖民者测的。IPCC第一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引用了6000多份科学资料,来自中国的只有87份,占总量的1.3%,和2005年第三次评估报告占1.2%相比,没有大的变化。第五次评估报告,我希望中国人能够有更多的文献被引用进来。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籍的,在气候变化的科学上,无论是想为国家服务,还是想为全人类的福祉服务,必须要有自己的话语权,而话语权就是你的科研成果。

秦大河(右一)院士2009年在气象台站考察

记者:在IPCC看来,目前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秦大河:IPCC谈气候变化的时候不光是有前面提到的时间尺度,它还有空间尺度。我们之前讲过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现在我要谈一谈气候系统,就是气候变化的空间尺度。当今意义上说的气候变化,实际上是指气候系统变化。地球的气候系统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冰冻圈组成。现在大气圈变暖、冰冻圈缩小,水平面上涨和生物圈、岩石圈的变化都表明全球变暖的趋势。

IPCC主要反映的是1750年以后的气候变化。为什么定为1750年呢?IPCC认为人类活动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1750年是人类社会工业化开始的时期,它的标志就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从那时起,人们砍伐森林,烧掉了大量的木材;之后,人们发现煤和石油是更好的能量来源,于是把大量的化石燃料也挖掘出来用作燃料,所以排放了更多的温室气体。

而且IPCC认为,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权重在加大,在90%以上,这也是引起气候变化怀疑论者极为反对的观点之一。他们会说,气候变暖不能全部归咎于人类活动,比如太阳的剧烈活动、火山频繁爆发都能很大程度地影响气候变化。

我可以用数据来证明,这些观点是错误的。

地球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太阳到达地球表面的能量是每平方米1368瓦,我们把它叫做地球常数。而太阳辐射经过短波入射和温室气体的长波反射,最后真正用来加热地表的能量是每平方米240瓦。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太阳常数到现在基本保持不变,这就说明日地关系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温室效应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地球表面被大气圈包裹,大气圈里面含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钾、氮和水汽等温室气体。它必须是一定量的,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因为太阳的短波辐射进来,长波辐射出去,其中有一部分长波被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阻断以后反射回来,就产生了增温效应。如果地球没有大气圈,或者大气圈中没有一定量的温室气体,它表面的平均温度是-18℃,有了一定量的温室气体,地球的平均地表温度是15℃,相差33℃。这个温度正好适合于大自然的休养生息和人类的生存繁衍。而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会导致每平方米240瓦这个数值发生变化,增加了会变热,减少了会变冷。火山活动也会排放温室气体,但是在1750年以来,它对全球变暖的贡献量我们都已经计算出来,它大概是人类活动量影响的1/130,火山活动属于自然变率。

澳大利亚科学家在南极凯西站,打了一个深千米的钻洞,获得了过去2000年的冰心。从这个冰心里面的空气中获得的过去2000年以来二氧化碳浓度的一个曲线可以看出,过去2000年以来二氧化碳的浓度在280ppm(ppm是百万分之几,ppm浓度表示每1百万个空气分子中含有多少个二氧化碳分子)左右,到了大概1750年前后出现了拐点,二氧化碳的浓度急剧上升,据世界气象组织2009年11月份获得的数据,这个数字大概达到了388.9ppm。

我们来比一比,1750年到现在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二氧化碳浓度大概增加了三分之一,水汽从3900ppm增加了200个点,也就是增加了5%,甲烷增加得更少。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和京都议定书,温室气体当中,二氧化碳的增温效应大概在63%,它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以上数据都毋庸置疑地表明,人类活动是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因素。

对于未来气候的发展趋势的预测远远没有天气预报那么可靠,也不如天气预报准确,只能大体上给出一个未来发展趋势的轮廓。科学家的天职就是探索。我认为科学家最好的一种表现就是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修正再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进,使得我们预估的结果越来越接近于真实,我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秦大河(左二)院士2009年在气象台站考察

记者:怎样从冰心里面获取大气浓度的数据?这个数据可靠吗?面对全球变暖的趋势,人类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来应对?

秦大河:二氧化碳浓度的数据是可靠的,它是全球36个大气本底站测出来的。过去2000年的大气,科学家就是靠冰心来获取的。在冰冻圈,降雪没有经过相变,直接从雪变成了冰川冰,一层又一层的降雪变成冰川冰,导致冰川冰里面的压力不断增加,密度也不断变大,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叫密实化过程。这个过程就导致冰川冰里面的气泡随着深度的加大而减少。比较浅的冰,我们还能用肉眼看到气泡,当这个冰到了2000米、3000米深的时候气泡没有了,被压到冰晶体之间的界面上。所以外国的科学家在南极工作的时候,把敲碎的冰放在倒有威士忌的杯子里,发现冰块噼里啪啦作响,这种“会唱歌”的冰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有人意识到这是冰里的高压气体冒出来产生气泡的声音,这气泡肯定是上古大气的气泡,不是现在的。于是就想出在冰层打钻,然后从钻出来的冰心获取上古大气的想法。这也是我现在在冰冻圈所做的主要工作之一。

面对全球变暖,我认为人类应该通过节能减排,减缓人类活动对气候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也进一步说明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我们认为,大气圈中的温室气体产生的效应,其作用时间大概是几百年,这个很重要,这就意味着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还在大气圈里面继续在起作用。而这些温室气体是谁排放的呢,是先发展的国家,也就是现在的发达国家。这就为京都议定书提出的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提供了一个最坚实的科学基础。

这就需要各国政府坐下来谈判,共同来减排。我减了你不减,你减了我不减,都会造成全球变暖,怎么办呢,只有共同行动,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就是为什么有哥本哈根会议,为什么有京都议定书,为什么有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什么有坎昆会议。我相信,有了全球人类的共同协作,温室气体的排放一定能得到控制,全球变暖的趋势一定能得到缓解。

世界各国应该怎么样进行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当前的二氧化碳减排争议是政治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

就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2009年11月17日,一名俄罗斯的黑客入侵了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计算机服务器,盗载了上千封电子邮件和3000多份有关气候变化的文件(其中包括研究中心主任菲尔•琼斯等人与美国等其他国家同行近10年来的通信),然后将这些文件上传到由气象科学家主办的《真实气候》网站上。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曾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第四次评估报告和制定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当这些邮件和文件在网上公布后,引起一片哗然,联合国报告和政策的权威性受到极大地挑战。美国《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对曝光的文件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些气象学家利用各国政府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心,用一些不实数据制造气候变暖的假象,营造恐慌心理,然后从政府或其他机构手中“骗”得了更多的科研经费;实际上,全球变暖并没有那么严重,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人为“夸大”和“扭曲”了。在巨大舆论压力下,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主任菲尔•琼斯教授在11月24日当晚不得不宣布辞职。由此,对哥本哈根会议关于地球气候变暖命题的基础产生了疑问,科学家关于这一命题的争论,反面意见开始更多地展现在民众眼前,人们更多地认识到,哥本哈根会议其实是发达国家借助气候问题遏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政治斗争。

那么气候有没有变暖?有没有变冷?地球气候经常变暖,也经常变冷。公元11至14世纪当时气温比现在高十几度,那是全球的暖室期,而18世纪之前却是小冰河时期,可是人类工业革命以来,气温一直延续着上升的趋势。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第四次评估报告显示,全球气温在1906年至2005年间上升0.74摄氏度,称全球变暖大部分原因“非常可能”为人类活动。

1955年美国科学家查尔斯•基林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升至315ppm,1986年达到350ppm,2009年进一步升至390ppm。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会导致吸收太阳辐射增加而使气温升高,但还有其他一些气体也会使大气更多吸收太阳辐射,如甲烷相对二氧化碳对大气变暖的作用效应要强22倍,一氧化二氮比二氧化碳强295倍。而且按现有大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对地球变暖的贡献二氧化碳占60%,甲烷占20%,其他气体也占约20%。和人类活动引起二氧化碳增加相对应的,自然界动植物细菌生存、死亡腐败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沼气(甲烷)也在不断增加。然而,基于所有这些温室气体能够更多吸收太阳辐射产生的热效应的总和,与太阳辐射量自身的波动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2009年8月27日,据俄罗斯新闻网报道,俄罗斯学院普尔科夫天文台的科学家们,在对太阳辐射情况进行持续观察后宣称,地球有可能在今后50年遭遇到全球性的气候变冷,这一过程将一直延续到22世纪初。该天文台的哈比布尔洛•阿布杜萨马托夫博士表示:“通过分析观测数据,我们开发出一套反映全球气候变化情况的程序表,即全球气候将在本世纪中叶前开始变冷,而从22世纪初开始,将进入下一轮为期200年的变暖周期。”

地球公转轨道上太阳辐射强度为1369W/m2,按地球投影面积计算可以得到太阳能总量约为5.548×1024焦耳/每年。查2008年全球消耗一次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核能、水能等,计算得到总量约为4.75×1022焦耳,仅为太阳辐射能量的0.856%。扣除核能、水能等不产生二氧化碳的部分,所占比例更小。即使把这部分能量完全看作热能,和地球巨大的质量5.972×1020吨热容量相比,可以引起地球温度升高值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如果仅考虑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在最近的23年中增加10.25%,仍然只占大气总量的万分之3.9,乘以二氧化碳对太阳辐射吸收贡献的系数,和大气巨大的质量相比,可以引起大气温度增加也是非常有限的。太阳辐射强度如果波动1%,将大大超过上述所有其他因素对大气变暖作用的总和。

从逻辑上分析,地球演变过程中曾经有过非常温暖的“侏罗纪”,二氧化碳浓度很高,植物茂盛动物个体巨大,也有过非常寒冷的“冰河期”,二氧化碳减少,动植物急剧减少,许多物种消亡。那时候都还没有人类!那么形成气候变暖或变冷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所以我更相信太阳本身辐射的变化,才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也更相信俄罗斯天文学家们的预测。

温室效应的真相

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同时能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减少地面的热量流向宇宙空间。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 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的平均气温将会下降到零下23摄氏度,而正是有了温室效应,使地球平均温度维持在14度左右。

地球的大气中重要的温室气体包括下列数种:水蒸气(H2O)、臭氧(O3)、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氢氟氯碳化物类(CFCs,HFCs,HC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等。

1997年于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化纲要公约第三次缔约国大会中所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明订针对六种温室气体进行削减,包括上述所提及之: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

蹊跷的事情发生了。

“由于水蒸气及臭氧的时空分布变化较大,因此在进行减量措施规划时,一般都不将这两种气体纳入考虑其中”。几乎所有的关于温室效应的文件里都有这么一句话。当然,有的直接不提水蒸气。臭氧一般分布在平流层,在对流层分布极少,不纳入考虑可以理解,但水蒸气却被排除在外,就很让人费解了。

二氧化碳在大气浓度是385ppm,(0.0385%)也就是说万分之3.85,水蒸汽浓度是平均10,000ppm(1%)。水蒸气在空气中的浓度为二氧化碳的26倍。

同时因为在水分子中,氧原子和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差很大,外层电子强烈地偏向一方,这种性质使水蒸气在遇到地面反射回高空的长波辐射时,吸收能力比二氧化碳强。水蒸气对波长在4.5~80μm范围内的辐射几乎都能吸收,其中6μm和25μm附近(但不在下述的红外大气窗范围内)吸收能力最强。二氧化碳的唯一显著的吸收频段是在15微米的那个峰值,其他的峰值,因为过于狭窄,吸收的能量很少。而水蒸气0.8到8.5微米的多个吸收峰,其中就有两个比二氧化碳的峰宽

光 带 气 体 种 类

H2O CO2

波长λ1~λ1(µm) Δµ 波长λ1~λ1(µm) Δµ

第一光带 2.24~3.27 1.03 2.36~3.02 0.66

第二光带 4.8~8.5 3.7 4.01~4.8 0.79

第三光带 12~25 13 12.5~16.5 4.0

地球辐射能谱

现在我们来计算以个简单的数学题。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因为在大气中的比例太低,可以忽略不计。甲烷在大气中的比例为1.7ppm,其温室效应为二氧化碳的24倍,二氧化碳为385ppm,水蒸气为10,000ppm,其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大于二氧化碳。我们假设水蒸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等于二氧化碳,则在温室效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为4%,甲烷为0.6%,而水蒸气高达95.4%

自工业革命以来,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比例,逐年升高。如果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带来明显的温室效应的话,那么在这200多年的时间里,全球气温应该稳步上升。但是实际上,从1935年到197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增加,而全球气温却出现持续的下降,以至于当时全球变冷的观点成为主流观点。

可以说,温室效应是发达国家压制发展中国家而编造的骗局。IPCC的报告是谎言。你看看IPCC作假的新闻就知道了。他们的数据是篡改的。

  • 评论列表:
  •  弦久谨兮
     发布于 2022-09-06 09:23:24  回复该评论
  • 化。二氧化碳浓度大概增加了三分之一,水汽从3900ppm增加了200个点,也就是增加了5%,甲烷增加得更少。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和京都议定书,温室气体当中,二氧化碳的增温效应大概在63%,它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
  •  泪灼槿畔
     发布于 2022-09-06 05:08:54  回复该评论
  • 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的,以保持它的地理平衡,实际上是政治平衡,因为气候变化科学太接近于政治了。我本人作为科学家,从2002年到现在,担任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所以我对IPCC的工作流程非常熟悉。IPCC每个工作组选举两名主席,成为Co-Chair,就是联合主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